51学通信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OTT业务互联互通成趋势或激发网络互联与技术标准化需求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

懒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 15:10: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键分享 一键分享
OTT业务通过运营商的网络,直接向作户提供内容和服务,彻底颠覆了运营商的服务模式,成为近年来行业关注的热点。互联互通或将成为下一阶段OTT业务的重要特点,并对网络互联和技术标准化产生进一步需求。

OTT业务分为内容类OTT业务和通信类OTT业务。目前,内容类OTT服务的平台化趋势推动信息双向和多向流动,业务互联互通成为必然;通信类OTT服务爆炸式增长,一方面大量占用网络资源,极大拉高运营商网络建设成本,另一方面直接替代运营商的语音、短信等服务,掠夺运营商收入。OTT业务有哪些发展趋势,对行业会产生哪些影响?笔者认为,互联互通或将成为OTT下一阶段的重要特点,并对网络互联和技术标准化产生进一步需求。

内容类OTT业务互联互通程度将逐步加深

大量重量级互联网企业均属于内容类OTT服务提供商,例如Google、Facebook、Amazon、百度、阿里巴巴等等,它们通过运营商网络向终端用户提供内容服务。内容类OTT服务的平台化趋势推动信息双向和多向流动,也使得业务互联互通成为必然。

平台化浪潮推动内容类OTT业务互联互通

平台化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发展的主导模式。自2007年Facebook推出开放平台以来,全球掀起了开放平台的浪潮,应用和服务的提供从散落的、各自为政的模式,转变为通过平台化单点入口提供综合统一服务的模式。在此背景下,第三方业务与平台业务之间的互通必不可少,平台化促使互联网业务实现信息互通。

平台化促进Web间的信息流通是大势所趋,迎合了异质业务互通需求。社交网络(SNS)平台基于关系重构了互联网信息组织及传播方式,实现了信息数据以人为中心的聚合,通过泛社交插件的广泛部署及关系开放,重塑互联网交互连接关系,打破了原有的互联网服务散落格局,加速了关系数据和信息数据在不同网站间的双向流动,并构建新的产业生态环境,满足用户及产业主体的需求(见图1)。

内容类OTT业务互联互通程度逐步加深

内容类OTT业务互联互通的逐步深化是与业务发展阶段、市场竞争格局紧密相关的,是企业发展的自然选择。例如Facebook和Twitter,最初这两个业务处于竞争关系,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形式的互通;随着Facebook确立了稳定的优势地位后,Twitter主动与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互联互通,即Twitter上添加了“转发至Facebook”的按钮,绑定账号后,用户即可将Twitter上的消息转发至Facebook。同样,Facebook也更新功能,其用户可以直接在Facebook上更新Twitter状态。

市场作用推动内容类OTT业务的互联互通

在市场作用的推动下,企业之间自主互联互通,其中,竞争弱势地位企业表现积极。在互联网领域,目前发生的内容类OTT业务互联互通是纯粹的市场运作方式,企业会结合其自身发展目标和战略,自愿自发地去考虑是否互联、与谁互联以及采取何种方式互联。在账号互通的企业之间,关键是用户信息的统一和共享,从而进行用户行为分析、跨服务互动;在联盟企业之间,企业基于互利共赢,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客观上拉近了业务之间的距离;在竞争企业之间,进行互通的通常是实力相当的后几名,或领域第二强与后面几名互通,从而提高实力,与行业老大竞争。例如微软MSN与开心网、天翼空间实现互联互通,但这种互联互通鲜有效果显著的案例,即使弱势企业之间互联互通,也难以撼动行业领头企业的优势地位。



图1社交网络平台加速关系数据和信息数据的多向流动



通信类OTT互联互通需求暗流涌动



KIK、WhatsApp、微信、米聊等通信类OTT服务爆炸式增长,对运营商影响巨大。一方面,这些业务大量占用网络资源,极大地拉高了运营商网络建设成本;另一方面,它们直接替代运营商的语音、短信等服务,掠夺运营商收入,成为运营商的“眼中钉”、“肉中刺”。



新型通信类OTT爆炸式增长



新型通信类OTT服务安装在移动智能终端上。借助移动智能终端上的用户通讯录,结合用户位置信息,通过移动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实时或准实时通信功能的信息服务,这是国内外近两年最为火爆的应用模式。在国际上,Facebook信使用户达到2亿,WhatsApp的用户突破1.6亿,iMessage的用户突破1.4亿,三者用户规模相近,由于市场格局动荡,三者仍处于激烈竞争的过程中。我国新型通信类OTT一年内取得爆发式增长,覆盖4.15亿用户,渗透率高达83.1%,已成为移动互联网第一大应用。其中,微信在短短的14个月内用户数突破2亿,日均在线活跃用户超过4000万,日均发送文本消息达到10亿条。



新型通信类OTT冲击运营商传统电信业务。即时通讯在全球范围内对基础电信业务构成了分流,对短信、彩信的替代作用尤为明显。Ovum近期预测报告显示,2010年,运营商短信收入损失达87亿美元,而2011年损失同比增长超过50%,达到139亿美元。在国内市场,中国移动表示,新型移动IM对其点对点短信服务有一定的影响,预计2012年业务量减少16%,收入损失约80亿元。新型移动即时通讯不仅仅影响电信业务量与资费,更从本质上对电信服务的基本模式产生了冲击。它将传统电信的话音、短信服务吸纳融合成其综合服务的一部分,且资费为零。



业务融合和产业融合成为通信类OTT特点



业务融合是通信类OTT的竞争优势。通信类OTT具有文字、图片、视频和语音半双工通信能力,融合了传统电信业务,基于移动互联网为用户提供综合通信服务,正在成为下一代通信方式。



产业融合是通信类OTT产业链一大特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厂商业务界限愈加模糊。在新型通信类OTT领域展开业务布局的企业不仅包括互联网巨头、电信运营商,还包括终端厂商、设备制造企业等,这突出体现了产业融合趋势的进一步深化。



通信类OTT互联互通需求和实践已现



早在传统即时通讯大发展之际,呼唤互联互通的声音就不绝于耳。对于即时通讯业务来说,用户希望打开一个即时通讯软件,即能联系到所有人,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需要通过多个软件才能覆盖所有联系人。艾瑞咨询的调查显示,47.9%的网民认为,即时通讯软件之间不能互联互通是最不让人满意的地方,而71.43%的网民则希望即时通讯软件之间能够实现互联互通。



即时通讯业务互联互通时有发生,并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例如MSN与雅虎通实现互联互通,诺基亚即时通讯客户端可以和Ovi邮箱用户、Google Talk、微软Live信使、雅虎通、Myspace  IM的用户实现文字聊天。在互联网业务的冲击下,电信运营商也自发进行即时通讯的互联互通。2012年,欧洲五大电信企业联合推出能够互联互通的手机短信系统Joyn,中国三大运营商也正在商讨各自的即时通讯产品互联互通问题。但到目前为止,即时通讯间的互联互通主要产生于市场份额较低的软件之间,而行业内领头企业本位主义突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普遍抵制互联互通。例如在VoIP领域,Fring与Skype持续4年互联互通,但2010年Fring推出的视频通话应用受到大量用户关注,随即遭到Skype封杀。虽然竞争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能够提高社会效率,但是,互联互通在提高双方效益的同时,缩小了平台间的差距,所以强势企业偏向于不进行互联互通。



互联互通或将成为OTT业务发展趋势



互联互通或将成为OTT业务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新型通信类OTT互联互通需求旺盛



新型通信类OTT具有电信业务特征,有望成为下一代通信方式。与传统的即时通讯软件相比,新型移动即时通讯不受PC终端限制,移动性和即时性更高,规模性快速增长,与语音、短彩信等电信业务的界限更加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电信业务的基础属性,对业务互通需求可能更加强烈。



随着用户规模的壮大,新型通信类OTT互联互通需求可能更加旺盛。电信业务的互联互通是用户对获得全程全网通信服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通信网络价值的必要手段。因此,随着新型移动即时通讯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用户将更加需要其提供全程全网的通信服务,而不是分割的、局部的、孤立的业务,对其互联互通的需求可能更加旺盛。



通信类OTT互联互通将是渐进的、市场主导的过程



类似内容类OTT发展的过程,通信类OTT也将由市场作用推动。在市场层面,当前企业尚在跑马圈地阶段,期待一家独大。随着竞争格局稳定,通信类OTT互联互通可能从目前的仅限于个别企业面临竞争压力的自主选择,发展成全面的、各大主流即时通讯平台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在监管层面,由于目前新型即时通讯本身面临着用户关系、位置信息、通信内容等多方面的管理难题,不适宜进一步互联互通。但随着业务健康发展,技术水平提高,管理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在用户对通信业务互联互通的强烈需求下,通信类OTT也将经历逐步加深的过程。



潜在的网络互联和技术标准化需求或被激发



在内容类OTT平台化和通信类OTT业务融合的发展趋势下,互联网业务互联互通萌芽已然显现。业务互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网络、接口、标准等多方面配合,协同实现。因此,对于不同的OTT业务的发展,需采取不同的对策。



提高网络互联能力满足内容类OTT平台化需求



随着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视频、游戏大量富媒体业务持续增长,对运营商互联互通带宽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运营商骨干网网间直联带宽逐步加大,截至2012年3月,网间直联带宽已经达到671.4Gbit/s,交换中心接入带宽于2012年1月达到80
Gbit/s。




互联网业务平台化发展要求进一步增加网间直连带宽,包括ICP之间的带宽。互联网业务之间实现互联互通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是开放API。2010年,Twitter  API的调用次数达到每天60亿次,每秒7万次;淘宝API每天调用5亿次;Google地图等基础性API的调用次数更多,各大ICP与Google的流量很大。API调用量大、次数频繁,导致各个调用API的ICP与被调用平台的服务器之间的网络流量大幅度增长,有潜在网络间互联需求。因此,互联网业务的互联互通一方面需要运营商加强互联互通,提高各个运营商网间直联的带宽,另一方面,大型ICP可建立专网,实现其大流量业务的直联,降低网间互联互通流量,从而减小骨干网压力。



推进技术标准化顺应通信类OTT融合趋势



标准化是业务互联互通的基石。电子邮件业务诞生之初,为了实现互联互通,即采用了统一标准、协议,最终使电子邮件业务成为互联网最基础的业务之一。通信业务为实现各类业务的互联互通,发布了诸多标准化技术要求,促进了业务繁荣有序发展。2008年,我国出台了《数字移动终端外围接口数据交换》技术标准,规范了手机中存储数据信息的传输格式和方式,自此,手机号码簿、短信等内容能够在不同厂家手机终端之间互传,并为当前移动互联网各类应用对手机号码簿的调用打下良好基础。2011年12月,我国发布了《统一通信中即时通信和语音通信相关接口技术要求》,该标准适用于统一通信系统中即时通讯及语音通信功能的对外接口。



新型移动即时通讯业务之间要实现互联互通,技术上需进行不同协议之间的适配。即时通讯主流协议包括SIMPLE协议、XMPP协议等。SIMPLE协议在SIP协议基础上扩展了对即时通讯和状态的应用。XMPP(可扩展消息处理现场协议)是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的、用于即时通讯业务的协议。XMPP定义了客户端、服务器和网关三个角色,服务器承担客户端信息记录,连接管理和信息的路由功能;网关承担着与异构即时通讯系统的互联互通,异构系统可以包括SMS(短信)、MSN、ICQ等。



使用XMPP协议的业务之间能够互联互通。XMPP是一个开放的即时消息协议,可以通过设计有协议转换功能的各种网关来实现XMPP系统与其他非XMPP系统的通信(如QQ、MSN、短信、彩信系统等)。



例如,使用XMPP协议的业务与短信互联互通,需要XMPP网关与短信网关相互连接。SMSC(短信服务中心)与XMPP网关采用CMPP(移动)、SGIP(联通)、SMGP(电信)协议进行通信,XMPP网关将发送方发送的基于XMPP协议的消息转换成CMPP/SGIP/SMGP形式发送给接收方;XMPP网关将接收方回复的CMPP/SGIP/SMGP格式的短消息转换成XMPP协议的即时消息返还给发送方(见图2)。



XMPP应用范围较广,已获得多个主流即时通讯厂家的支持。目前已经有苹果的iChat、iMessage,以及Google的Gtalk、Yahoo  IM、Facebook Chat等即时通迅软件采用XMPP协议。今年8月,微软公司修改其即时通讯软件MSNmessenger条例,支持XMPP通信协议,从而使live messenger与苹果iMessage等其他采用XMPP协议的软件直接通信成为可能。

图2XMPP可与短信互联互通



运营商需创新服务模式应对OTT冲击



以新型移动即时通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业务大发展,一方面可能引发互联互通,另一方面触发了运营商提供电信服务模式的改变。



运营商面对通信类OTT业务的冲击,从最初的阻断服务,转变为降低语音资费或提高特定业务的移动数据资费等资费策略,进而转变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推出业务,或推广自营业务。从运营商应对策略的变化中可以看出,运营商经历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改变的过程。



运营商只有充分利用管道优势,创新业务模式,提供差异化的语音、视频、文件传输等捆绑服务,强化自身的互联网业务产品,真正实现转型,才能在产业融合大潮中取得长远发展。例如,运营商可拓展后向收费模式,对网络资源占用大、服务质量要求高的业务,向该业务提供商收取一定的服务保障费用。例如,马来西亚跨媒体服务提供商Astro在运营Mobile
TV业务时,直接向运营商支付费用购买更高的QoS优先级,用户则不需要为此专门付费。


作者: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崔颖 李婷来源:
《世界电信》2012年第12期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www.gprshome.com: GPRS及移动通信技术学习交流分享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站长邮箱|Archiver|51学通信 ( 粤ICP备11025688 )

GMT+8, 2024-5-8 00:26 , Processed in 0.04949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