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学通信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7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3中国无线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之3.3.1短波通信技术的发展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

懒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23:51: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键分享 一键分享

3.3中国无线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中国无线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最早要上溯到1899年清政府在广州军事要塞上的无线电机(短波通信)应用。其快速发展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自力更生创业阶段,短波通信、微波中继通信和卫星通信等在国家和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技术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并广泛应用于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改革开放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大政方针引导下,中国无线及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全面发展和应用,移动通信的空前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质量,尤其第三代移动通信自主标准TD-SCDMA的提出使中国走在了世界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前列。迄今,中国无线及移动通信的发展已经历100多年的历史,在其演进的历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的主要事件及人物,参见附表7。

本节根据中国无线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从短波通信技术、微波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无线接入技术5个方面分别阐述它们的发展历程,然后介绍它们的体制与标准在中国的制定与发展情况。

3.3.1短波通信技术的发展

中国最早使用短波通信要追溯到1899年在广州军事要塞上部署的无线电机,而自主创新短波通信电台开始于抗美援朝时期战场无线电台的研制。20世纪50~60年代是中国短波通信的大发展时期,直至20世纪70年代由于数字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的兴起,短波通信开始转为次要的通信手段。从20世纪80年代短波通信又受到了重视和启用,但该通信方式已仅限于军事和应急等特殊的通信领域。

(1)1949年前短波通信的发展

自1897年意大利人马可尼使用无线电通信实验取得成功,中国就于1899年开始了短波通信的应用——清朝两广总督在广州督署、马口前山、威远各要塞及各江防巡舰上部署无线电机。

在民同初期,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在新兴的电信工业方面,谈不上具有工业的规模,只有依靠进U器材进行仿制和拼凑装配的小型厂商。中国的电信教育也起步于这个时期,人才的缺乏也直接影响着电信工业的发展,如上海南洋大学在1914年开始设立电机课程,1920年增设研究无线电理论的小组,交通大学也于1917年开设无线电课程。

20世纪20年代,各地政府和外商相继在北京、上海、天津、长春、喀什等地建立电台。尤其是1928年,各地相继设立的短波电台就达28个,还筹建了上海真如大型国际电台。1920年中国加入国际无线电报公约,并开始了与外国的远程通信。中国与欧洲的直接通信最早起始于1927年沈阳装设的10kW德制短波电台,随后在1928年又增设了美制10kW短波发报机,从而使沈阳拥有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国际电台。1933年马可尼访问中国,在上海等地刮起了一股无线电旋风,给当时的中国无线电发展带来了新的热潮。

随着无线电应用技术的传播,各种小型的商业广播电台蓬勃兴起,为电信事业服务的电器维修行业应运而生,仿制电信机与零配件的厂商也竞相建立。到20世纪30年代,外国的无线电台已大批涌进中国市场。沿海各大商埠,如上海、天津等地的民族资本厂商,在仿制无线电零件的基础上,组装收音机销售,从维修到制造,成为中国早期民族资本电信工业的萌芽。在电信应用技术日益发展的新形势下,国民政府为了军事方面的需要,开始筹建电信工厂。如交通部办的电信机械修造厂,资源委员会筹建的中央电工器材厂和中央无线电器材厂等,其中南京“电信机械修造厂”曾生产5~500W无线电收发报机、15W报话两用机、小型超短波无线电报话两用机等。这些电信类工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都成为无线电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拥有的短波通信电台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具体发展过程参见3.5.3节军事通信部分。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电信工业门类不全,规模不大,技术落后,但它为中国电子工业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人才储备。

(2)1949年后短波通信的发展

1949年后,国家高度重视通信事业,短波通信作为当时唯一成熟的通信手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和军事领域得到了巨大发展和广泛应用,尤其短波电台的研制和国际通信电台的建设为中国自力更生和走向世界开创了新的局面。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短波通信固有的缺陷(如易受干扰、信号衰减严重等),卫星通信和数字微波通信的兴起,短波通信逐渐被后者所取代。

1)短波电台的研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电信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当时从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官僚资本家处接管了12个小厂,职工不到4000人,只能从事收音机、广播发射机、通信机的装配与维修。中国电信工业早期是从为国防建设服务而创建发展起来的,军事通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本节仅阐述中国民用短波电台的研制与发展,军用短波电台的发展参见3.5.3节军事通信部分。

在民用短波电台的研制方面,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所成立于1957年(时称“上海电信研究所”,1966年更名为“邮电部第一研究所”,2001年更名为“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以下简称第一研究所),当时把无线短波通信作为该所重要的研究任务,并根据当时短波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关于1970年国际电话通信实现单边带化的要求,把节省频谱和功率的单边带收信机、发信机及相应的电报、电话终端设备作为首要的研究目标。

通过技术攻关,第一研究所于1958年首先研制出“四路单边带收讯机”,于1959年研制成功“2kW四路单边带发讯机”,同年在北京长途电信局发信台开通使用。继而第一研究所与上海无线管理处合作研制lkW单边带发信机。1963年该所着手开展了20~30kW自动调谐发信机的研究。根据邮电、广播、交通等部门对短波大功率单边带发信机的需求和当时元器件、材料和技术条件的可能,确定先研制手动调谐,后研制自动调谐发信机的步骤。首先与北京广播器材厂合作,于1966年研制出中国第一部35kW手动调谐短波单边带大功率发信机生产样机。该发信机由北京广播器材厂生产后,投入使用。其后,于1967年第一研究所又与北京广播器材厂合作研制出30kW自动调谐单边带发信机。1963年第一研究所与上海市无线电管理处合作研制出短波460/461型四路单边带收信机,在上海七宝/浏行收信台试用。之后,根据邮电部的要求,该所自行设计研制成功改进的461型单边带收信机,该机采用髙频输入噪声匹配等设计,使噪声系数等收信机指标达到1960年全国单边带会议制定的髙级单边带接收机的要求。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半导体、数字电路、频率合成器和控制技术的发展,第一研究所短波通信设备的研究也朝着小型化、自动化方向发展,1974年研制出lkW和7kW单边带自动调谐发信机,配备了单环数字频率合成器和自动激励器,7kW发信机的实际输出功率范围为6〜8kW;1974年该所还研制成半导体的短波自动调谐单边带收信机和双重分集式移频电报接收机。1976年第一研究所应用自行研制的短波单边带收、发、终端等全套通信设备,为陕西省西安建成了包括短波发信台、收信台和无线终端机室在内的短波集中控制自动化电台系统。

第一研究所研制的各项设备的技术指标都符合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提出的建议和标准,达到国际同期水平。在为短波通信的技术发展、设备开发和中国国际电话通信实现单边带化的过程中,该所范嗣廉、汪永年和李欧儒等老一代技术专家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

2)短波通信电台的建设与应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虑到国家建设的需要,邮电部决定建立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信网。第一个重点通信建设工程就是短波项目。

1950年1月25日,邮电部召开全国电信会议,会上正式决定建立北京中央国际无线电台。1950年4月,北京国际电台中央发信台(第三电台)在北京东郊兴建,次年6月9曰举行落成典礼。该围际电台承担了大量的新华社国际新闻文字广播业务,形成以国外通讯社、报社为对象的对外新闻广播网。1950年6月,北京国际电台中央收信台(第五电台)和国内发信台(第四电台)分别在北京南郊黄村和东郊平房兴建。第五电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大型短波通信收信台,建成后即开通了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通信电路,以及新华社、中央气象局和中国新闻社的文字、语言广播与外电新闻收报业务。第四电台建成后即承担了新华社国内无线短波新闻广播业务,形成以北京为中心,以各省、地(市)报社为对象的国内新闻广播网。第四电台对保障北京至新疆、西藏地区的通信起到了重要作用。1955年,北京国际通信第一电台在北京通县永乐店地区兴建,这是20世纪50〜70年代北京对亚欧通信的重要短波电台。

截至1980年,北京长途电信局承担的无线短波国际新闻广播电路(包括北京遥控外地转播)通达莫斯科、伦敦、巴黎、罗马等43个城市、国家和地区。此外,短波通信也曾在中国驻外机构、各国驻华使节的通信联络以及国家领导人出访、外国元首访华的通信联络中发挥过重大作用。

1985年1月8日,通过第三电台进行的北京至南极无线电话通话成功,是中国电信史上最远距离的短波通信,也是短波通信史上的辉煌时刻。1985年2月20日,中国在南极设立的第一个常年科学考察站——长城站正式建成后,通过短波电台,北京与长城站迅速建立了通信联络。

20世纪70年代中期,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兴起,陆续取代了大部分短波业务。但短波通信以其独具的特点仍在各个领域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在紧急抢险救灾中,短波是一种理想的通信方式。例如,短波通信在2008年中国汶川特大地震(8.0级)救援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地震发生后,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和各地紧急调配了一批短波电台,配备各县救灾指挥部,用于灾区和总指挥部的联系。

随着人们对短波电离层信道更深入的研究和认识,应用信道探测和频率管理等手段,使短波通信质量和可靠性得到大大提髙,短波通信又重新获得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短波通信在中国多用于军事通信领域,是现代军事信息系统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

www.gprshome.com: GPRS及移动通信技术学习交流分享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站长邮箱|Archiver|51学通信 ( 粤ICP备11025688 )

GMT+8, 2024-5-3 21:58 , Processed in 0.03327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