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学通信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7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7.3.3合力创新铸就程控技术群体突破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30 13:29: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键分享 一键分享

不同类型的制造企业在通信学科发展的历程中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国家整体环境的影响,各类企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自己的发展模式和轨迹,甚至呈现互相竞争的关系。但是就对通信学科知识体系发展的贡献而言,各类企业所获得的成果其实是传承互补的,正是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共同努力才成就了中国通信学科的长足的进步。程控交换技术的突破是各类企业合力创新促进通信学科发展的有力例证。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大大落后于国际水平,对于程控交换技术基本上是一无所知,更不知如何设计和开发程控交换机。此时,根据国家的正确决策,福州电信局从日本引进了国内第一套F-150数字程控交换机。在引进的过程中,邮电科学研究院、邮电设计院的专家参加技术考察和谈判,获得了很多技术资料,并通过实地安装调试对于程控交换机有了第一手的感性认识。其后,各地相继引进许多国家不同制式的程控交换机,这些交换机各有不同的设计思想和体系结构,相应地获得了不少技术资料,对程控交换技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紧接着,上海贝尔合资公司成立,派出自全国各地抽调的邮电研究院所、设计院、高校、制造厂商的一流专家和年青技术骨干组成的代表团,赴比利时接受系统的学习,正常生产后上海贝尔的技术人员通过现场调试、数据制作、研读代码、二次幵发等各个环节比较深人地掌握了S1240交换机的设计技术。根据消化吸收成果,上海贝尔的专家一方面编写了整套的S1240技术参考书,使广大电信技术人员对于程控交换技术有了系统的理解;另一方面为中国通信网和交换系统技术标准的制定提供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与此同时,南京邮电学院、北京邮电学院等院校也通过参与引进、消化引进资料等途径,编写程控交换技术原理的教科书和技术参考书,并应企业的要求举办很多短期培训班,还为本专科生开设程控交换课程。其中,南京邮电学院陈锡生教授于1987年编写的《程控交换原理》,是国内第一部程控交换专著,在国内有很大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方式,程控交换技术开始在国内逐渐普及,人们从各个具体的机型着手逐步掌握了程控交换机的操作、维护和管理,研究人员对程控交换机的设计技术有了具体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国内沿着两条路线开始了程控交换机的自主研制开发。一条线路是邮电工业总公司通过和以邬江兴为带头人的解放军信息T.程学院的研究团队合作,共同研制长市农合一问万门程控交换机,最终开发成功国内第一款有fj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程控-交换机HJD04机,并由此建立了巨龙信息。应该说是前期引进消化吸收的成果为04机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另一条路线是邮电科学研究院借鉴F-150交换机的思想,由邮电部第一研究所和第十研究所联合北京邮电学院承接国家“六五”和“七五”攻关项目,分别研究市话和长话程控交换技术,最后联合研制成功DS-2000和DS-30交换机。由于体制的关系,这两款交换机的转产未获成功,但是通过攻关项目的研究,培养了一大批程控交换的技术人才,使屮国真正掌握了程控交换机的设计和开发技术。

20世纪90年代初,西安十所基于前期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由美国归来的海外学子合作,将外方的硬件能力和十所的系统设计和网络技术知识结合起来,开发成功性能优良的SP-30交换机,并由此成立了西安大唐合资公司。这是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二款数字程控交换机。

20世纪90年代中期,华为技术和中兴通讯又相继自主开发成功C&X08和ZXJ10程控交换机,在开发过程中,曾得益于上海贝尔的经验,一些技术骨干曾参与当年“六五”和“七五”攻关,应该说他们的成功也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程控技术引进消化及自主开发的历程是分不开的。

至此,中国实现了在通信学科史上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程控交换自主技术的群体突破,并由此成立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巨龙信息、(西安)大唐、中兴通讯、华为技术四个通信制造厂商,俗称“巨大中华”。它们提高了中国通信产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推动中国通信学科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51学通信(www.51xuetongxin.com):致力打造最好的通信技术在线学习平台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站长邮箱|Archiver|51学通信 ( 粤ICP备11025688 )

GMT+8, 2024-5-7 14:06 , Processed in 0.02608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