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学通信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114|回复: 0

[论文与期刊] 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因素和趋势分析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3-6-11 19:47:55 |显示全部楼层
一键分享 一键分享

本文摘自《移动通信》2012年17期。作者:董秀青 胡磊国

【摘要】文章分析了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源起,结合时间和产品形态维度分析移动终端业务发展的三个阶段,并从网络基础设施和移动终端能力的发展,以及业务新技术的应用等角度揭示移动业务发展的推动因素,提出并阐述了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两个发展趋势:一是Web App与Native App将长期并存;二是开发者将依托业务能力开放平台,快速开发、创造更多移动互联网业务。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业务 网络基础设施 移动终端能力 Web App 能力开放平台
  1 前言
  目前,移动互联网发展势头强劲。在巨大的市场价值面前,各行业主体包括传统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终端厂商、操作系统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等纷纷涉足移动互联网,拓展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期分一杯羹。业务作为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入口,成为各行业主体竞争的焦点。移动互联网各种类型的业务层出不穷,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从接入为王、内容为王进入“业务为王”的时代。
  随着3G网络的发展、智能终端的普及、Web 2.0的兴起,以及用户对多方位、个性化、“碎片化时间”享受娱乐和获取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手机游戏、阅读、即时通讯、社交、电子商务等业务已经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iOS、Android等主流操作系统平台的应用规模呈良好的增长态势。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3月在主流应用商店中,App Store有55万余款应用,Google Play有45万余款应用,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吃穿住用行各层次的需求。友盟从2011年3月到2012年3月的统计数据显示,累计安装量Top100的应用的活跃用户数和日启动次数均增长了5倍多,可见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使用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大趋势,将形成下一代产业浪潮,那么移动业务将有怎样的发展趋势?背后的推动因素是什么?本文首先从本质上分析了业务的源起,结合时间和产品形态维度分析移动终端业务发展的三个阶段,然后从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移动终端能力的发展等多角度揭示创新业务发展的推动因素,提出并分析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趋势。
  2 移动互联网业务概述
  2.1 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源起
  移动互联网的本质是两个行业(电信行业与互联网行业)、两种核心业务(话音业务与数据业务)的融合和创新[1]。本文认为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源起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桌面互联网业务向移动终端的延伸和移植,如视频、即时聊天、电子商务、手机游戏、阅读、浏览、搜索、证券和手机电视;二是基于移动终端的元素和属性(位置、用户信息、传感器等)形成的创新业务,如基于位置的服务(LBS)、手机支付、体感游戏等,使得业务创新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这类业务是未来业务发展的方向;三是移动业务的互联网化,如VoIP、Kik类业务。
  2.2 移动终端业务的发展历程
  3G网络的部署、智能终端的普及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推动着业务不断向前发展。根据产生的时间和产品形态特征两个方面,笔者认为移动终端业务发展至今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图1):基础业务阶段、增值业务阶段和创新业务阶段。每个阶段产品形态和用户体验都有很大的突破,各个阶段主要特征如下:
  (1)基础业务阶段
  2004年以前,移动终端处在基础业务阶段,支持基本语音和短信业务,仅能满足用户的基本沟通需求。运营商是唯一的服务提供商。
  (2)增值业务阶段
  随着手机WAP浏览器的发展,2004年到2009年间,手机处于增值业务阶段,也是移动互联网的萌芽阶段。移动终端支持简单的文本浏览、图铃下载、互动与分享,典型业务包括MMS、彩铃、手机报、本地游戏和手机QQ等,满足了用户下载和简单娱乐的需求。传统互联网服务商、终端厂商开始进入移动互联网。
  (3)创新业务阶段
  2009年至今,移动终端处于创新业务阶段。随着3G网络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业务在产品类别、设计和运营模式方面与移动互联网萌芽阶段均有很大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面前,移动互联网服务多元化发展,桌面互联网企业、终端厂商、电信运营商等纷纷推出自己的业务,极大地丰富了业务类型。
  第二,新技术的发展如终端软、硬件配置的不断提升,满足了业务的类PC体验。
  第三,应用商店模式的出现大大简化了开发者发布及用户下载/安装软件的方式。
  第四,各种具备移动互联网属性的业务不断出现,GPS、传感器等开始成为移动终端的标配。该阶段的典型业务包括游戏、音乐、阅读、LBS、社交、电子商务、手机证券和应用商店。
  游戏、音乐、阅读、社交作为移动互联网主流业务的代表,向精细化和融合化方向发展,满足用户全方位的功能和体验需求。分别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游戏从2D向3D发展,虚拟现实游戏成为可能;
  2)音乐向更高音质发展,与游戏深度融合;
  3)尺寸更大、分辨率更高的屏幕推动阅读体验的提升;
  4)社交与LBS、电子商务等深度融合。
  3 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因素和趋势分析
  国外之所以会产生很多优秀的业务,如愤怒的小鸟、Facebook,而国内的业务存在同质化严重、商业模式创新不足等发展瓶颈,主要是由于国外业务的开发和设计对终端能力的发挥较充分、对用户需求的理解较深刻、对业务新技术的应用较普遍。下文将从技术、产业链、用户需求等角度分析影响创新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业务发展趋势。
  3.1 创新业务发展的推动因素
  业务发展推动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2]: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移动终端能力的发展、业务新技术的应用、市场参与者的活跃度和用户需求。
  (1)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
  工信部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5月,全国移动电话总用户数达到104072.4万,其中,3G用户16667.5万,占总用户数的16%,移动数据业务成运营商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三大运营商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移动数据业务收入达760亿元,占营运收入比重达到28.5%;中国联通移动增值服务收入242.6亿元,占移动服务收入比重达到40.1%;中国电信移动数据业务收入达192.67亿元,占移动服务收入比重达45.3%。

移动通信网络的升级和改造极大地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图2),为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首先,随着网络从2G、2.5G发展到3G,传输速率从几k、几百k提升到现在的超过1M,使得下载类的业务普及,如移动动漫、移动音乐、手机视频,改善了用户体验。其次,网络延迟不断降低,3G网络往返时间(RTT)能够达到几十毫秒时延,使得在线类业务得到及时响应,如移动阅读、手机证券、移动电视和手机导航,提高了业务的交互能力。再者,3G网络普及之后,移动数据流量资费大大降低,从而增大了用户使用时长和启动次数,增强了用户的黏性。
  (2)移动终端能力的发展
  终端能力包括硬件能力和软件能力:硬件能力包括屏幕尺寸和分辨率、CPU、RAM、摄像头、传感器和电池续航能力等;软件能力包括操作系统的功能、浏览器的功能和性能等。
  终端能力发展与业务发展的关系是相互促进、螺旋上升。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对终端功能和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终端配置满足甚至超越业务的需求,业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终端的发展。反之,终端功能的增加和性能的提升也保障了业务的快速普及和发展。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认为,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发展周期一般是十年,现阶段正处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周期。终端作为业务的载体,是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入口。由于移动终端操作门槛和价格比PC低,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速度和用户规模大于桌面终端,智能终端大众化将成为推动移动互联网迈向黄金十年的主力。
  (3)业务新技术的应用
  移动互联网领域新技术包括HTML5、云计算、IPv6、物联网和虚拟现实(VR)等,这些技术将会改变业务类别、产品形态、运营模式和用户体验。
  首先,新技术的应用推动创新业务的发展,如HTML5技术的发展推动Web App兴起和大规模涌现,云计算的发展推动云应用和云存储服务的产生,VR在游戏中的应用渲染了用户界面。其次,多种技术的融合催生新业务,如手机终端技术与电子商务、广播电视、定位等领域的技术融合,产生了手机支付、手机电视、位置服务。
  (4)市场参与主体的活跃度
  移动互联网时代是融合的时代,业务参与主体的多样性是其显著特征。参与主体包括电信运营商、终端厂商、互联网企业、个人开发者、内容和服务提供商,为了把握发展机遇,各方纷纷利用在原有领域的优势,不断拓展新的产品和服务。各主体之间的融合与竞争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广阔的市场空间是3G业务创新的动力之一。
  (5)用户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的基础需求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且从低到高依次激活;但各层次需求发展顺序不是固定的,界限比较模糊。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也有明显的需求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基础型业务、工具型业务、娱乐型业务、商务型业务、个性化业务,每个阶段产生了一批典型业务,成为产业链参与者竞争的焦点业务[3]。用户需求与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关系如图3所示:
  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需求不断增强,希望服务提供商能够为自己的设备提供更多的互联网业务和更好的服务,从而推动更多针对特定目标用户群的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出现,如求职类业务、妇幼保健类业务、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精准推送类业务。国内三大运营商有1.6亿多的3G用户,为3G业务创新和推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空间。
  3.2 发展趋势
  根据上述推动业务发展的五个因素,笔者认为移动互联网业务有如下发展趋势:
  (1)Web App与Native App将长期并存
  目前Web App逐渐兴起,未来两年将呈现井喷式发展,Web App与Native App将长期并存。Web App的发展依赖于四个条件,包括HTML5技术的成熟、网络带宽提高和流量资费下降、产业链的活跃度以及云计算的发展。
  首先,近几年HTML5发展迅速,随着国内外网页开发者对新标准的呼吁、各大互联网公司和浏览器厂家的积极支持,HTML5已经从技术变成新一代Web标准并逐步成为现实。傲游浏览器、UC浏览器、海豚浏览器、欧朋浏览器等对HTML5的性能支持不断提升,在公开的HTML5能力测试网站http://html5test.com/上得分最高达到300多分(满分500分)。
  其次,由于Web App比Native App消耗更多的网络带宽和流量,Web App的发展依赖于网络带宽提高和流量资费下降。LTE的发展将大大提升网络带宽,从而提升重资源消耗业务在线使用时的流畅度,如视频类、在线游戏类;流量资费的下降将增加用户使用时长和点击次数,从而增强用户黏性。
  第三,产业链积极推动Web App的发展。对开发者来说,比之Native App运行于操作系统之上,Web App的运行环境是浏览器,先天有着跨平台和高兼容性的优势,大大降低了开发和版本适配难度、开发成本,从而备受开发者的青睐。对互联网公司来说,各大公司顺应潮流积极推出Web App开发平台,推动了Web App的发展,如Facebook推出HTML5移动开发平台Spartan;百度搭建Web App开发平台,并调整无线搜索算法、举办各类开发者大会;UC浏览器推出Web App Store,汇聚和分发Web App。对用户来说,Web App无需安装,且避免了频繁更新软件的麻烦,用户也普遍接受Web App的到来。
  第四,云计算是Web App发展的基础,可以实现大量业务数据的实时处理、基础架构的搭建、平台自动化运行维护。基于云计算的业务,已经成为目前移动互联网中比较新的业务,包括云存储、云安全、云阅读、云比价和语音云等。
  (2)开发者依托业务能力开放平台,快速开发、创造更多移动互联网业务
  随着3G网络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业务在类别和数量方面呈爆炸式发展,但存在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等发展瓶颈。产业链各主体之间的开放、合作和共赢是未来发展趋势,通过构建能力开放平台汇聚合作伙伴,实现企业转型、拓展新业务,是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突破瓶颈顺应潮流的一致选择。
  业务能力开放平台(图4)是指电信运营商或互联网企业整合和利用现有基础通信网络、业务、业务支撑平台等核心资源,提供统一的API开放平台能力,开发者根据产品需求可以申请和调用这些API。开放的能力有三大类:一是基础网络能力,如SMS、MMS、定位;二是业务能力,如搜索、语音识别、云存储和IM插件;三是支撑能力,如用户管理、计费管理、订购管理。这种模式有利于开发者专注于产品设计、研发和运营方面,快速开发、创造更多差异化的有创意的移动互联网业务。
  目前提供业务能力开放平台的运营商有Orange、Vodafone、德国电信、Telefonica、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互联网企业有Facebook、百度、腾讯、淘宝、奇虎360等。能力开放平台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截至2011年底,Facebook开放平台汇聚了超过40万的开发者;截至今年5月,腾讯开放平台汇聚了超过40万的开发者,应用数量超过20万款;截至今年7月,百度开放平台已经聚集了6万开发者,应用数量超过8万款。
  4 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并逐渐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网络的演进、智能终端的普及、业务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链的完善,推动着新业务不断向前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并将继续改变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卢燕青. 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发展思路探讨[Z]. 2012.
  [2]汪卫国. 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趋势研究[R]. 2008: 38—46.
  [3] 孙培麟. 看中国应用发展趋势[R]. 2011: 6—8.
  [4] 金永生,应江勇. 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及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 移动通信, 2012(5): 9—11.
  [5] 程子阳. 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趋势[J]. 移动通信, 2012(5): 30—32.
  [6] 周兰. 移动互联网业务创新分析[J] . 现代电信科技, 2009(7): 36—37.

51学通信(www.51xuetongxin.com):致力打造最好的通信技术在线学习平台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站长邮箱|Archiver|51学通信 ( 粤ICP备11025688 )

GMT+8, 2024-4-16 23:00 , Processed in 0.04738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