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学通信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爱卫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GTP协议循序渐进(三)----通过实例了解TEID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

懒

8#
发表于 2011-4-26 13:57:5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爱卫生 于 2011-8-29 14:21 编辑

回复 bestflora 的帖子

   这个包包含了Gb和Gn接口的包。只要看协议栈就可以了。带有BSSGP头的肯定是Gb口的。带有GTP封装的肯定是Gn口的。因为Gb和Gn在这个例子里都是基于IP的,所以在Lan swtich上做镜像就可以抓了。
   "三次握手用到的外部PDN地址",源地址192.168.252.130是在第4步中activate PDP context accept消息里发给手机的,是由GGSN分配的。目的地址10.64.8.254是在手机上自己配的一个远端流媒体服务器的地址。用的是RTSP协议。在#8号包里,
rtsp://10.64.8.254/t1.3gp。这个是需要手机自己去配置的。它是知道的。你可以把10.64.8.254看成是Internet当中任意一个server的地址,例如wap.sohu.com。手机都需要知道,只不过手机一般不会直接输入IP去访问,而是输入网址然后通过DNS来解析。
www.gprshome.com: GPRS及移动通信技术学习交流分享平台。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特殊贡献奖

7#
发表于 2011-4-26 13:33:29 |只看该作者
请问下这是在哪个接口抓的包啊?在TCP三步握手建立连接的过程中用到了外部PDN的IP地址。这个地址手机终端知道吗?好像看之前的消息里没有这个IP地址的出现。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

懒

6#
发表于 2011-4-15 13:18:2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爱卫生 于 2011-8-29 14:20 编辑

回复 Albert 的帖子

  不要被名词弄花了眼睛。其实TID和TEID是一个东西。只不过早期的GTP版本为版本0,控制和用户面是公共一个UDP端口号的,即控制和用户面没有分离。在GTPV0的规范里面,标识一个GTP隧道就用TID。但现在都是用的GTPV1,控制和用户平面是分离的,用的不同的端口号,在GTPV1规范里,标识一个GTP隧道就用TEID。现在现网里已经没有GTPV0了。全都是GTPV1.以后演进到EPC(即LTE下的PS核心网)还会用到GTPV2,那是后话了。IMSI用于标识某个用户,NSAPI标识某个用户的某个PDP上下文,所以IMSI+NSAPI就可以区分出某个MS的某一个PDP上下文了。和TEID是有这种映射关系的。
  原来很长时间不知道VIP是什么。后来英语老师教我们是“Very Important Person”,就觉得很简单了!{:soso_e100:}
www.gprshome.com: GPRS及移动通信技术学习交流分享平台。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特殊贡献奖

5#
发表于 2011-4-15 13:09:02 |只看该作者
对了,版主,在某些资料中还看到TID(隧道标识),由IMSI与NSAPI组成,不知道和TEID有什么区别啊。郁闷了。呵呵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特殊贡献奖

地板
发表于 2011-4-14 14:20:59 |只看该作者
哈哈,以后托的队伍会越来越强大的。{:soso_e12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

懒

板凳
发表于 2011-4-14 13:45:52 |只看该作者
回复 Albert 的帖子

可别这么说啊,再这么说人家都会以为你是托呢!呵呵!{:soso_e100:}
www.gprshome.com: GPRS及移动通信技术学习交流分享平台。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特殊贡献奖

沙发
发表于 2011-4-14 00:52:19 |只看该作者
版主配合着抓包对TEID的解释对于入门者来说真叫一个绝!想忘记都难。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站长邮箱|Archiver|51学通信 ( 粤ICP备11025688 )

GMT+8, 2024-6-1 15:52 , Processed in 0.02758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