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学通信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282|回复: 0

3.3.4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二)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

懒

发表于 2013-1-27 22:51:37 |显示全部楼层
一键分享 一键分享

4)第3代蜂窝移动系统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第1代、第2代移动通信运营业得到长足发展,制造产业也开始起步,但直到第三代移动通信,中国在科研、产业和运营才取得了整体突破。

①TD-SCDMA标准的诞生

1997年4月,国际电信联盟(以下称国际电联)向各国发出了通函,征集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技术方案,要求在1998年6月30日之前提交到国际电联。

中国政府主管部门和业界专家意识到这是中国掌握移动通信产业发展主动权的机遇。1997年7月底成立了3G无线传输技术评估协调组,为国际上第11个评估组。

邮电部和科技部于1998年1月在北京召开了“香山会议”。专家们建议以SCDMA技术为基础,向国际电联提交中国自己的第3代移动通信标准提案。

在当时信息产业部科技委主任宋直远的鼓励下,电信技术研究院的李世鹤带领技术人员开始了3G技术标准提案的起草工作。1998年4月,李世鹤将TD-SCDMA技术指标框架提交到评佔组,经儿次修改TD~SCDMA标准方案在6月20日形成。在信息产业部的支持下,1998年6月30日,名为TD-SCDMA的3G标准提案被正式提交到国际电联。

当时共有10个候选技术被提交到国际电联。在接下来的融合阶段,在中国电信主管部门支持下,特别是时任TG8—1的WG5组组长曹淑敏和全体参会代表的努力下,中国提交的TD-SCDMA方案被1999年11月的TG8—1会议写入建议书,在随后的2000年5月土耳其国际电联全会上正式通过了此建议,中国提交的TD-SCDMA正式成为3G国际标准之一。1999年10月在时任国际运营商融合组织OHG主席李默芳的努力下,TD-SCDMA被列入3GPP标准的制订计划中。

为支持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标准的发展,2002年10月,信息产业部发布了中国3G频率规划方案,给3GTDD标准规划了155MHz频率,为TD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频率资源,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政府支持TD标准的明确态度。
TD-SCDMA在智能天线、联合检测、接力切换、同步CDMA、软件无线电、低码片速率等关键技术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具有系统容量大、频谱利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支持平滑演进、建网成本低等优势。

②TEKSCDMA的产业化与试运营

中国本着“积极跟踪、先行试验、培育市场和支持发展”的方针,培育和扶持了中国的3G市场。

2002年10月30H,以知识产权为连接纽带的TD~SCDMA产业联盟正式宣告成立。大唐电信、华为技术、中兴通讯、中国普天等8家知名通信企业成为首批成员。从2003年下半年到2005年,TD-SCDMA在系统、终端、芯片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逐步形成了一个由40多家国内外电信企业参与的大产业联盟。

2004年2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共同启动了“TD-SCDMA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推动了TD~SCDMA产业链的形成。2006年信息产业部在北京、保定、青岛、厦门进行了一连串严格的、高强度的内外场网络技术应用试验。2007年3月,中国的3G标准获得率先启动的政策扶持,中国移动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深圳、厦门、秦皇岛,中国网通在青岛,中国电信在保定开始建设TD-SCDMA规模试商用试验网。2008年8月,TD-SCDMA网络成功服务于北京奥运会。

③TD-SCDMA的演进

TD-SCDMA技术是从SCDMA技术演进而来,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于SCDMA技术的TD-SCDMA和TD-SCDMA增强型标准;第二阶段是基于OFDM技术的LTE和4G标准。

第一阶段又可分为TD-SCDMA基本版本阶段及TEKSCDMA增强型版本阶段。TD-SCDMA基本版本即3GPPR4版本主要是实现话音和中低速数据业务,TD-SCDMA增强型版本是指TD~SCDMA的3GPPR5/R6/R7版本。TD~SCDMA增强技术是在TD-SCDMA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引人局部的先进技术如HARQ、AMC、髙阶调制、快速调度机制、MIMO等技术,取得明显的性能提升,来满足TD~SCDMA现有网络的快速升级和部署。TD-SCDMA增强技术以HSDPA、HSUPA、MBMS(包括优化的MBMS)、HSPA+为代表。

第二阶段包括正在制定的LTE标准和即将开始制定的4G标准两个阶段。TD-LTE在基本多址接入技术上引入OFDM,在智能天线基础上进一步引人MIMO技术,形成SA+MIMO的先进多天线技术,同时保持了特殊时隙和同步等原有技术优势和特点,在性能上获得较大提升的同时,还尽量保证了TD-SCDMA及TD-SCDMA增强网络向TD-LTE网络的平滑演进。TD-LTE网络在初期将主要用于热点覆盖提供数据增强服务,随#基于OFDM技术的蜂窝移动系统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TD-LTE会发展演进到4GTDD的标准,提供下一代的宽带移动通信技术和服务。

④CDMA2000和WCDMA在中国的科研和产业化

1999年,“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列入科技部国家“863”研究开发项目,开始全面跟踪研究CDMA2000和WCDMA标准,该项目经国内20余家单位近3000名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于2002年2月7日通过了科技部和信息产业部组织的项目工程验收,并开发了实用化现场试验系统。

2001年信息产业部针对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种技术标准进行了试验,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单系统测试阶段,即MTNet室内测试;第二阶段为网络技术试验阶段,即外场试验。第一阶段从2001年6月开始,到2003年8月完成,主要测试单个厂家系统和终端的业务、性能、功能、接U等,重点是考察技术和设备的成熟性。第二阶段从2003年10月幵始,到2004年9月完成,主要在运营商的试验网络中进行,重点是考察网络设备和业务的性能,为运营积累经验。

在WCDMA、CDMA2000设备制造方面,中兴、华为已经跻身全球主流电信企业的行列。截至2006年10月,华为在全球获得了35个WCDMA/HSDPA商用合同,成为多个国家运营商的主要3G伙伴。目前,中兴通讯WCDMA产品也已经在海外的十多个国家获得应用。中兴CDMA产品已成功迸人约60个国家的近100个运营商网络。2007年5月24日,中兴独立承建的欧洲首个CDMA EV-DORev.A网络开始投入商用。

⑤中国3G牌照的发放

2008年5月,运营商重组方案正式公布,形成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三个全业务运营商。2009年1月7日,国家正式下发3G运营执照,中国移动获得运营TD-SCDMA牌照,中国电信获得运营CDMA2000牌照,中国联通获得运营WCDMA牌照,并配置相应的3G频段。其中,中国电信的频段是1920〜1935MHz和2110〜2125MHz,中国移动获得的是1880〜1900MHz和2010〜2025MHz;而中同联通获得的频段是1940〜1955MHz和2130〜2145MHz。.

中国移动承担TD-SCDMA网络建设后,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攻关,如天线小型化,改进GSM/TD-SCDMA的重选机制、GSM/TD-SCDMA互操作功能,提升终端测量准确性,优化GSM/TD~SCDMA组网方式,缩短了GSM/TD~SCDMA重选时延等,实现了GSM用户不换号、不换卡、不登记成为TD-SCDMA用户的方案等,使TD-SCDMA成为真正商用系统。

5)B3G/4G蜂窝移动系统在中国的预研

中国关于B3G/4G的研究起步于2001年,当时国际上关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技术走向和标准已经大体成形。2001年中国的专家学者开始酝酿研究更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在国际上,韩国和日本面向4G的研发计划早于2001年启动,而欧盟则于2003年启动第六框架计划开始研究4G。2002年中国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启动了面向B3G/4G移动通信发展的重大研究计划——未来通用无线环境研究计划(Future Technology for Universal Radio Environment,简称FuTURE计划)。

2006年中国颁布的《同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将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列入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拟通过“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重大专项的实施,在2020年之前使中国成为世界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服务与应用的领先国家之一。

(2)集群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1)模拟集群通信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期,模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开始进入中国。1988年,首先进入屮国的是诺基亚公司采用MPT—1327信令的450MHz的ACTIONET模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而真正在屮国发展起来的是美国UNIDEN的FAST系统和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SMARTNET系统。第一个集群电话网在广州引进,于1990年7月开通,随后北京也于1990年9月开通。经过几年的摸索运用以后,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各地开始大量使用模拟系统,分別制定了GB15539-1995技术体制要求,GB/T15874—1995设备通用规范。其通信业务应用了近20年,在无线通信领域中占有一定地位。

2)数字集群通信的发展与技术创新

1996年,国内十几家多年从事专业移动通信设备开发的企事业单位,在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的组织下成立了数字集群联合体。1997年7月成立由院所、生产厂家和使用部门等20多个单位组成的国家标准工作组,经多次讨论和3年的努力,最后确定欧洲ETSI的TETRA标准符合优选准则。2000年12月28日,信息产业部正式批准发布了SJ/T11228—2000《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体制》的行业文件。体制中主要参照国际标准TETRA(体制A)和Motorola公司提出的美国国家标准iDEN(体制B),确定了两种集群通信体制。体制A面向专用调度和共用集群通信网,体制B主要适用于共用集群通信网。体制规定了集群通信系统的工作频段为806〜821MHz/851〜866MHZ,双工频率间隔为45MHz。

为了促进民族集群产业的发展,中兴通讯在CDMA2000基础上开发出具有集群功能的GoTa系统,华为公司也在GSM基础上推出具有集群功能的GT800系统,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数字集群系统的关键技术,为国产集群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安全保密等提供了保障。2004年11月2日信息产业部分别针对国内基于CDMA和GSM技术研发的数字集群系统发布了两项标准:YDC030—2004《基于GSM技术的数字集群系统总体技术要求》和YDC031—2004《基于CDMA技术的数字集群系统总体技术要求》。2004年3月19U,中兴通讯在北京宣布数字集群系统产业联盟成立,两个月后,华为公司在北京宣布GT800数字集群系统产业联盟成立。

GT800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基于GSM技术标准。在性能方面,GT800数字集群已达到专业数字集群要求;与现冇集群系统相比,GT800在性能指标上相当,在成本、业务能力、数据传输、演进能力方面有明显优势。

GoTa数字集群系统是中兴通讯提出的全球第一个基于CDMA的解决方案,解决了CDMA技术应用于专业集群面临的问题,申请了核心技术专利。采用了IP分组技术实现调度,创新地提出了增强型的集群呼叫实现模式。

3)数字集群通信的应用

从2003年4月起,信息产业部批准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等运营商在国内部分城市进行数字集群业务商用试验。其中,中国联通国脉公司在上海开通了iDEN运营共网,北京正通公司在北京建设TETRA移动政务网,原中国卫通和原中国铁通也分别在天津、重庆等六个城市筹建数字集群通信试验网。目前福建集群电话公司、深圳运联通公司和上海国脉公司3个运营公司都采用iDEN系统。

在国内,包括终端在内完整的数字集群设系统有华为公司开发的GT800系统和中兴通讯开发的GoTa系统。2005年年初中国铁通集群商用试验网络建设的招标中,中兴与华为获得了首批商用订单,这也是国产数字集群标准的首次商用。此后原中国卫通也在济南、南京等城市分別建设了GT800和GoTa的商用试验网络。中兴GoTa系统在2005年10月“十运会”期间圆满完成了大型活动的集群通信和应急事件的调度工作。

目前,在中国除了GT800和GOTa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外,中国电信开始引人美国高通公司开发的QChat集群通信系统,在上海等地利用3G商用网络开通了试运营业务。

(3)无线寻呼通信的发展

无线寻呼网络和寻呼机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出现,至21世纪初的近20年间,寻呼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发展、鼎盛到萎缩的过程,其技术经历了音响、数字、汉字和联网等阶段。

1)无线寻呼的起步阶段

从1983年上海建立第一家无线寻呼台,至1993年邮电部出台第55号文开放寻呼市场为中国无线寻呼的起步阶段。当时由于无线寻呼业务较蜂窝移动电话便宜,在一定意义上缓解了人们对移动通信的需求,在中国发展异常迅速。

事实上,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少数单位就已使用无线寻呼,但无线寻呼技术的基本设备是1983年开始引进和研究的,同年9月16日,上海用150MHz频段开通了中国第一个模拟寻呼系统,1984年5月1R,广州用150MHz频段开通了中国第一个数字寻呼系统。1984年在上海、广州、深圳三市首先建立并开通公用无线寻呼网。广东在1990年第一个将广州、佛山、东莞等11个县市的寻呼联网。1991年11月15口,上海首先用150MHZ频段开通了汉字寻呼系统。此后各大、中城市纷纷开办此项业务。据统计,到1993年6月增至1476个城镇开通,用户达394.9万,年增长率达79.5%。中国寻呼业务使用的主要频段为:150〜167MHz、279〜281MHz,其中280MHz频段主要作为全国联网的寻呼频率。

2)无线寻呼的鼎盛时期

从1993〜1998年,寻呼成为竞争最为激烈的、放开经营的电信业务,邮电部大力改善服务,寻呼进入快速发展期。

自1993年寻呼业务放开经营后,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使寻呼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技术含董不断提高、费用不断下降,寻呼用户数逐年增长,寻呼业务成为中同电信业务中发展最快的业务之一。

1984年全国仅有4000用户,截至1996年6月底,全国无线寻呼用户已超过3800万,持有寻呼经苕许可证的单位2144多家,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头号寻呼大国。到1998年年初,用户数达到了6546万户,位届世界第一位。

中国电信改革,中国联通接收了原中国电信的寻呼业务,加上原联通两个公司的业务,服务覆盖中国大陆所有宵市,达4200万户,是世界最大的公众寻呼网。1998年,中国第一个双向寻呼系统在上海国脉开通。2000年是中国寻呼业发展的顶峰年,6月底,大陆经营无线寻呼业务的单位已超过4000家,用户总数突破7500万户,成为全球无线寻呼用户最多的国家。

无线寻呼信息除传统的个人信息外,还有大量的公共信息,如天气预报、国内外要闻、娱乐节目预告等;以及专用信息,如股票、期货、银行对账、日用商品、灾情等信息。

3)无线寻呼的衰退阶段

2000年后,中国寻呼业开始走下坡路,寻呼市场转而以超常速度萎缩。到2004年前3个季度,无线寻呼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了近30%,仅占电信全部营业收入的0.23%。2007年3月2R,国家信息产业部公示了中国联通申请关闭198/199、126/127、128/129无线寻呼服务的通知,至此屮国联通巳基本完成了北京、河北等30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在网用户的清理和转网等善后处理工作。

4)无线寻呼技术的发展

第一研究所于1987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套150MHz频段国产无线寻呼系统中心站设备,并在济南电信局开通试用,正式开放用户。1988年经邮电部鉴定,开始小批量试生产。为适应寻呼业务发展的需求,1989年该所乂研制出容量为1万用户的“公用无线寻呼系统”,鉴定认为该系统处国内领先水平。为满足无线寻呼基站设备向全国推广的要求,1991年邮电部对改进的111型机组织生产定型鉴定,认为“YCF-121型无线寻呼基站设备属国内领先,可以批量生产”。自开通第一个无线寻呼中心站起,该所在全国累计开通400余个无线寻呼系统,当时大大缓解了用户对国产寻呼系统的迫切需要。

在寻呼机方面,1993年5月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寻呼机由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成功,1995年该公司又自行研发成功中国第一台股票信息机,1997年中国第一台高速汉字机也研制成功。仅1998年该公司就生产销售寻呼机102.4万台,位居同产品牌首位。

(4)公用无绳电话通信的发展

1)CT2在中国的发展

公用无绳电话在中国发展较晚,最具代表性的系统是CT2。CT2属第二代全数字无绳电话,由于无绳电话较当时的蜂窝移动电话价格便宜,中国于1992年8月开始由深圳引进CT2,先后建立500余个基站,用户达10000多人。由于深圳CT2“天地通”的成功,一度带动了一大批中小城市相继建立CT2通信网。

清华大学于1991年开始研究CT2的标准和设备。1992年开发出了基于CT2技术的用于办公室和单位内部使用的无绳PABX(Private Automatic Branch Exchange)系统,在1992年通过了技术鉴定。此外,第四研究所研究开发了支持双向呼叫的CT2移动通信系统。但由于CT2自身覆盖和移动性的问题以及当时GSM的大规模建设和费用的逐步下降,以CT2为代表的无绳电话开始在中国内地10多个城市先后下马,随后也从中围移动通信的发展中逐步淡出。

2)“小灵通”的发展

CT2退出后,另一种无绳电话技术开始于1997年在中国悄然出现,这就是以日本PHS无线市话为基础的个人通信接入系统(PAS),这种系统用户端以无线的方式接入本地电话网,是固定电话业务的延伸。在功能上进行了改进,俗称“小灵通”。“小灵通”自1997年12月首次在杭州余杭开通试用,截止2003年5月底其用户釐已迅速突破1600万,在全国约400个城市开放了业务。

2004年1月,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实现小灵通短信全国互发,用户数突破5000万;2004年7月,实现了移动运营商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的短信互通,全国“小灵通”用户数突破了6000万;2005年5月,机卡分离的小灵通上市,广东地区率先在广州、惠州、肇庆三地进行试商用2006年小灵发展到鼎盛期,有近亿用户。2007年,由于移动运营商的资费下调,小灵通进入衰退期,用户数减少至8454.4万户。到2008年年底,用户数降至6893.1万户。2009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要求所有1900〜1920MHz频段无线接入系统应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清频退网工作,其所用频率无条件收回,以确保不对TD-SCDMA系统产生有害干扰。

3)中国数字无绳电话的发展

中国数字无绳电话(CDCT)系统是国家“863”高技术通信主题为跟踪国际个人通信技术的发展而确立的重大项目,由烟台天地通信高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四研究所、北京邮电大学和清华大学协作研制。先后研究和开发了CDCT技术规范和基于CDCT标准的CDCT个人通信系统。CDCT系统选择DECT作为公共空中接口标准。为了将其应用于个人通信网等领域,相关部门制定了CDCT系统网络技术规范。

www.gprshome.com: GPRS及移动通信技术学习交流分享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站长邮箱|Archiver|51学通信 ( 粤ICP备11025688 )

GMT+8, 2024-3-29 17:43 , Processed in 0.03862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