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学通信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4.2 电报的引进与发展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

懒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23:39: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键分享 一键分享

中国最早的电报是清朝时代伴随着西方国家的入侵出现的,当时的电报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擅自把敷设在长崎至上海间海底电缆接至吴淞口外的大山岛,并与上海英租界的电报局相连,收发国际电报。清政府认识到外商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问题的严重性,于1877年在津沪间试设同城电报,并相继建成上海行辕至制造局电报线及天津督辕至机器局电报线,这是中国自办电报业务的开端。1879年5月,国内首条军用电报线在天津至大沽及北塘亦宣告建成。1880年9月,天津至上海间电报明线沿运河架设,全长约1771km,次年竣工营业。1884年,清政府设内城电报局专事收发官电,外城电报局收发商民电报,电报增加了在商业领域的应用,清政府把自行创建的第一条电报干线延伸经京郊通州引人京城,从此北京开始通电报。

民国时期时局较为混乱,电报发展缓慢。抗日战争期间内地电报局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坏,直到抗战胜利后各大城市才开始逐渐扩展电报业务。

电报在战争时期的应用促进了中国密码学的发展。1871年,由上海大北水线电报公司选用6899个汉字,代以四码数字,成为中国最初的商用明码本,同时也设计了由明码本改编为密本及进行加乱的方法,编为《电报新书》。在此基础上,各种比较复杂的密码逐步发展起来。抗日战争以来,由于电报特别是无线电报的广泛使用,为密码通信和截收技术都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通信保密和侦收破译一度形成了一条斗争十分激烈的隐蔽战线。1938年抗[J战争期间,美国密码之父赫伯特•奥利弗•亚德雷曾帮助中国破译了日军的电报密码,守卫住了军事要地重庆。因此,战争时期电报的应用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密码技术的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电报在中国的应用主要以军事为主,仅有少量的商业应用。1949年后,电报通信从国防领域延伸到民用领域,商用、民用电报开始发展起来。国家投人使用了一批苏联和德国生产的电传机,分别安装在北京、沈阳、武汉等城市。为了加强国际间的联系,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了《建立电报电话联络协定》,于1959年1月2日开通北京至莫斯科国际用户电报电路。1951年4月,新疆试办维吾尔文电报业务。1979年,邮电系统开放对中国台湾地区的电报业务。1984年,西藏自治区试办藏文电报业务。

同时,国内加强对电报技术的研究,最早研制投产的电传机是1955年问世的55型电传机,1959年乂生产出载波电报机,1964年研制出双机头自动发报机,1965年推出晶体管载波电报机,各地电报局也采用了撕断纸条半自动转报设备。至此,国产电报机逐渐成为内地市场的主流。

1958年9月北京电报大楼建成,它不仅是中国的第一座综合通信枢纽大楼,也是屮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原邮电部办公所在地,为对外交流和人民日常信息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之后各地陆续建立电报大楼开展电报业务,组成了国内较为庞大的电报通信网。

1967年初,中国在电报通信中全都改用数字保护电码,提高了电报通信质量。1969年,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研制出中文电报译码机,该机由光电输人机、主机、印字机等部件组成,可以自动把电码译成汉字的机器,从电报局收到的电报报文不再是一组阿拉伯数字了,而是直接印出的汉字。中文译码机的译印速度高达每分钟2800个汉字,平均速度为每分钟1500个汉字。它的出现,解决了电报传输过程中由四码自动译成汉字的问题,大大减少了电报人员翻译电报的工作量,有效提高了电报通信效率。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电报业务迎来最鼎盛的时期,电报内容也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电报业务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国内电报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业务性质主要分为:普通电报、新闻电报、政务电报、天气电报、水情电报、公益电报、汇款电报、公电等,国际公众电报主要有:国际普通电报、加急普通电报、有关人命安全电报、保证航空安全电报、气象电报、优先传递国际政务电报、公务公电等。为适应用户的特殊需要,还开放了特急、加急,邮送等特别业务。

虽然中国电报业务发展速度较快,但网络设施基本上都是靠进U,国内在技术研发上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为解决技术空心化问题,中国在“七五”规划中设立了用户电报科技攻关项0,由邮电部数据通信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数据所)的周复榆领导的科研团队研制了140线、256线用户电报/低速数据程控交换机,由宋友仁领导的科研小组研发成功了用户电报/低速数据报路集中器,由付华京领导的科研团队研制的2048/4096线用户电报/低速数据程控交换机,通过上述研发项目,中同在用户电报/低速数据网络设备研发方面取得了全面的成功,填补了中国自主研发程控交换设备的空白,为进一步提髙中国数据通信研发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2048/4096线用户电报/低速数据程控交换机研发项目获得了1990年邮电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8年,邮电部在国内33个城市推出了“礼仪电报”,包括庆贺电报、慰问电报、请柬电报、吊唁电报、鲜花礼仪电报等,适应了当时人们的需要。各地电报业务量迅速增长,广州从每天1万份发展到每天3万多份,到了1989年3〜4月达到历史性的高峰,每天电报收发达到26万份;1992年,深圳全年拍发电报409万份,达到深圳历史最髙;1988年河南省电报总交换量为5495万份,为河南电报业务量的顶峰。

进入21世纪,随着电话、寻呼、短信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电信业务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局面,电报这一传统业务逐渐受到严重冲击。2001年,深圳全年电报总暈减少至45万份,2005年又减为10万份,2006年只有5万份,仅为1992年的1%。2007年,北京一年的电报拍发量只有3000多份,仅为1985年电报鼎盛期每月发报量的1/10。2000年,河南电报总量为巳减为567万份,仅为1988年的10.31%。2001年8月1日,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取消了公众电报业务中的特急和加急业务,标志着传统电报业务在飞速发展的新兴通信产业冲击下,电报业务淡出百姓的生活,仅在军事通信、救灾等特殊方面保留应用。

www.gprshome.com: GPRS及移动通信技术学习交流分享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站长邮箱|Archiver|51学通信 ( 粤ICP备11025688 )

GMT+8, 2024-4-20 21:54 , Processed in 0.02365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