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学通信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4.6数据通信与互联网标准的发展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2 00:04: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键分享 一键分享

(1)传真标准的发展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传真机的研究,1982年发布了国家标准GB3381—1982《文件传真一类机在电话网中的互通技术条件》。同年,文件传真二类机的国家标准GB2886—1982《文件传真二类机在电话网中的互通技术条件》也正式颁布。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文件传真三类机标准的研究和起草工作,1982年颁布了国家标准GB3382—1982《文件传真三类机在电话网中的互通技术条件》。自此,该标准经历了多次的更改,分别在1985年、1991年、1993年和2003年更改了4次。每次更改均相应增加了三类传真机的技术能力,例如增加更加细密的扫描线密度,以及增加更高速率的调制解调器等。三类机标准的最后一次修改将原标准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GB/T3382-2003.1《文件传真三类机在电话网中的互通技术条件第1部分:用于文件传输的三类传真终端的标准化》和GB/T3382.2—2003《文件传真三类机在电话网中的互通技术条件第2部分:在公用电话交换网上的文件传真传输规程》,分别等效采用ITU-T建议T.4和T.3。

中国为了更好地做好传真通信业务,从20世纪80年代起相继开发了多个与传真通信相关的其他标准,其屮比较重要的标准包括GB2683—1981《传真测试样张》、GB5437-1985《话路传真(三类机)传输要求》、GB/T6363—1986《文件传真质量主观评定方法》、YD/T589—1996《电话网上文件传真三类机承受传输损伤能力的基本要求》、YD/T703—1993《文件传真三类机检验测试方法》、YD/T514—1998《非话用户终端设备与公用电话网接口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等。此外,传输所于1991年负责制定了传真四类机和智能用户电报共用的传输规程的标准GB13129《汉字智能用户电报在公用电信网上的互通技术条件——控制规程》和GB13129《汉字智能用户电报在公用电信网上的互通技术条件——运输服务》,于1993年制定了《传真存储转发网技术体制》,并配合组建了全国范围的中国电信传真存储转发网,实现了传真机多目标同时同文传输、定时投递等功能。

(2)分组交换网标准的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X.25分组网络在中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数据所编写了大量分组网络的标准,如YD/T781—1995《分组装拆(PAD)设备进入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检测方法》、YD/T782—1995《分组式终端进入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检测方法》、GB./T11591-1999《公用数据网中的分组装拆(PAD)设施》、YDN112—1999《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技术体制》等。

(3)DDN标准的发展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DDN技术,为了促进国内DDN业务的发展,数据所受邮电部的委托,制定了一系列的DDN标准用于规范同内DDN网络建设与相关设备研发,如TZ016—1994《数字数据网(DDN)技术体制(暂行规定)》、YD/T1135—2001数字数据网(DDN)节点机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等。

(4)ISDN标准的发展

1985年后就开始了ISDN技术标准化方面的研究。邮电部电信传输研究所杜森等编写了YDN034.1—1997《ISDN用户一网络接口规范第1部分:物理层技术规范》与YD/T1660—2007《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增强型智能第一类网络终端设备(NT1+)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等标准,赵慧玲、高兰等人编写了YDN034.2—1997《130\用户一网络接口规范第2部分:数据链路层技术规范》、YDN034.3—1997《ISDN用户一网络接口规范第3部分:第三层基本呼叫控制技术规范》等标准,为ISDN在中国的商用奠定了基础。

(5)帧中继标准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帧中继技术逐步成熟,帧中继国际标准也日趋完善。国内也相继制定了YD5064-1998《公用帧中继宽带业务网工程设计暂行规定》、YD/T1036-2000《帧中继网技术体制》、YD/T1137—2001《帧中继设备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等标准。

(6)ATM标准的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在宽带交换技术领域积极研究相关技术标准。北京邮电大学与传输所共同起草制定了YDN067-1997«ATM交换机技术规范(暂行规定)》,这是中国第一个ATM宽带交换的技术标准,该技术规范于2001年经修订,成为YD/T1109-200HATM交换机技术规范h在1997〜2002年间,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组织相关单位编制并发布了包括YDN106—1998《基于ATM的多媒体宽带骨干网技术要求》、YD/T1086~2000((B-ISDNATM适配层(AAL)类型2技术规范》、YD/T1083—2000《基于ATM的多媒体宽带网信令规范》、YD/T1246-2002«ATM交换设备测试方法》等在内的一系列标准,内容涉及网络协议、信令、组网、测试、设备等各个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ATM标准体系。

(7)IP和互联网标准的发展

2001年,信息产业部发布了由数据所起草的《路由器测试规范一低端路由器》、《路由器测试规范一低端路由器》和传输所、华为公司、中兴公司起草的《路由器设备技术规范一高端路由器》,标志着在互联网设备方面有了自己的行业标准。

2006年,信息产业部发布了由电信研究院、中兴公司共同起草的《IPv6网络设备技术要求——支持IPv6的边缘路由器》、《IPv6网络设备测试方法~支持IPv6的边缘路由器》、《IPv6网络设备技术要求——支持IPv6的核心路由器》、《IPv6网络设备测试方法——支持IPv6的核心路由器》,2007年发布由电信研究院起草的《IPv6网络设备技术要求一-具有IPv6路由功能的以太网交换机》。此外,关于IP多媒体业务、IPv4与IPv6网络安全性等也产生了一系列标准。

在IP与互联网的标准化X作中,屮国从20世纪最后几年开始努力由跟踪国际标准向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转变。2000年,武汉烽火网络提交的ITU-T第一个国际标准草案IPoverSDH获得了通过,成为ITU-TX.85标准,此后X.86,X.87等也获得通过。2006年,国际电信联盟通过了由电信研究院主导的两项国际建议——Y.2601《未来分组网络的主要特征和要求》和Y.2611《未来分组网络的高层体系架构》,这意味着中国对下一代网络构架也有了话语权。

1996年3月,清华大学提交的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中文编码的汉字统一传输标准被IETF通过为RFC1922,成为中国国内第一个被认可为RFC文件的提交协议,标志着中国在数据通信主要研究机构中获得了发言权。2009年华为和中国移动共同署名的两篇互联网基础路由领域RFC标准,已被IETF标准组织作为最髙级别的推荐性标准发布,分别为RFC5316和RFC5392,标志着中国的话语权已经从互联网的边缘技术向核心技术迈进。

51学通信(www.51xuetongxin.com):致力打造最好的通信技术在线学习平台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站长邮箱|Archiver|51学通信 ( 粤ICP备11025688 )

GMT+8, 2024-4-30 15:37 , Processed in 0.02180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